西宁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多措并举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建设措施
近年来,西宁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坚持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互联网+政务服务”三位一体协同推进,从线上和线下、前台服务和后台支撑多个维度全面加强和改进住房公积金服务工作,逐步实现内部管理“高效能”、财务核算“自动化”、业务办理“极简化”、服务职工“零距离”、职工办事“少跑腿”、线下服务“更完备”的管理服务目标,持续提升了广大服务对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深化改革构建便民新格局
“多”渠道实现全程网上办理。优化综合服务平台服务渠道,不断提升网上业务大厅、微信、手机APP、支付宝等网上平台服务效能,提高线上业务办结率。目前中心三大类共42项服务事项中,除贷款签约等个别业务外,其余全部实现了“网上办结”,服务事项网办率超87%,其中12项归集业务、4项提取业务以及还贷业务均由系统自动审批,所提取资金实现“秒到账”。平台运行以来,微信公众号关注量突破20万人,累计办理线上业务50余万笔,最高业务离柜率分别达到归集84.19%、提取81.31%、还贷96.38%。扎实推进住房公积金业务与西宁市政务服务平台“一张网”的深度融合,首批12项住房公积金高频服务事项在省市政务平台实现全程网办。
“无”纸化扩大减证便民力度。不断加快“信息共享”进程,持续深化“减证便民”力度,实现与房产期房备案信息、公安户籍信息、民政婚姻信息、人行征信信息、市场监管企业注册信息、税务登记信息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为业务资料真实性核验和减证便民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建设电子影像系统,应用电子签名、电子签章等技术,实现电子档案数据共享、全电子化留存业务单据;启用提取资料复用功能,减少非首次办理提取业务的所需要件;优化电子凭证开具服务,通过中心微信、手机APP、网上大厅和自主终端在线查询打印个人缴存证明等电子业务凭证。
“全”流程促成四化管理模式。中心信息系统以建设部“基础数据标准”为基础进行构建,采取“全流程管理”模式,集核心业务处理、资金管理、资金结算平台、稽核审计、决策分析、办公自动化、电子档案、综合服务平台于一体,实现住房公积金各项业务的规范化、科学化、流程化、网络化。在资金管理方面,实现了住房公积金提取和贷款发放的实时到账,资金结算数据当天返回,通过业务驱动财务,实现业务流水、资金流水相匹配,会计核算自动完成“日清日结”。
“新”方式推动服务便捷贴心。在发展“互联网+公积金”业务的同时,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公积金”的创新运用,通过建立人工智能客服应答系统,机器人“家家”在微信公众号、网上大厅、手机APP三个服务渠道为缴存职工提供全天候、多元化、不间断的咨询服务,搭载业务系统的实体机器人也已落户中心业务服务大厅,为现场办事职工提供了引导和政策咨询服务。在全省率先建成12329客户服务中心,实现热线服务由业务系统统一管控,增加了热线服务通道和语音查询功能,促进中心客户服务水平得到新的提升。
优化服务打造营商新环境
优化服务流程,提升企业便利度。开通单位网上开户功能,缴存单位通过网上业务大厅可直接上传相关资料完成在线开户并开通委托收款业务;积极引导缴存单位通过网上业务大厅办理全部缴存业务,目前中心缴存单位网厅覆盖率已超过90%,切实减少了缴存单位在银行和公积金中心之间的往返次数和办理时间。全面采取委托扣款的缴存方式,缴存单位无需每月办理汇缴手续,缴存资金到账后通过云平台可将资金自动分配至职工个人账户,使缴存住房公积金更加便捷化。
加强多方合作,实现业务就近办理。持续拓展线下网点布局,打造市民中心业务办理“副中心”,达到“只进一扇门、办理多件事”的目标;积极推进综合业务下沉,科学调整服务布局,增设标准化银行网点,打造“家门口的公积金”;探索“政、银、企”三方合作新模式,建设“住房公积金+(家)金融”特色业务网点,为广大服务对象提供智慧公积金和延伸金融服务;开通“贷款直通车”,将贷款业务延伸至万科、红星、碧桂园等大型楼盘销售现场,缩短住房公积金业务“办事圈”;目前中心已形成了由6个业务服务大厅、59个银行业务网点和3个售楼中心业务网点的线下服务格局。
强化政策保障,助力企业复工复产。认真落实中央及省市相关要求,落实并细化一系列加强疫情服务保障的政策和措施,新增阶段性停缴缓交、贷款免逾期、退还罚息、延长部分提取时限等八项功能,确保住房公积金疫情保障措施得到深入落实。充分运用西宁“互联网+公积金”云平台,全面推行网上办理和不见面审批,保障各项业务正常开展。疫情期间累计受理企业缓缴(降比)申请150家,涉及缴存职工28388人,为缴存企业减轻资金压力8880.82万元。
改进服务方式,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全面推行“一窗受理”综合柜员制,打破不同业务窗口壁垒,促进住房公积金归集、提升、贷款业务在所有窗口均能受理办结,提升服务效能;建设服务效能监管平台,对各渠道业务办理情况和各业务经办网点服务开展情况进行全程实时监控,第一时间调配人员、发布引导公告,规避办事轮候排队等现象;认真落实“好差评”制度要求,积极开发自建平台评价系统,将结果评价运用到线下窗口、网上事项和热线咨询各个环节;严格服务质量回访暗访、满意度测评、“服务之星”评选等服务监督措施,按月通报整体服务情况,畅通投诉反馈渠道,促进服务效能全面提升。